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奶茶,这个曾经的小众饮品,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国民级“续命神器”。走在街头巷尾,几乎人手一杯,那香甜的滋味仿佛能瞬间驱散所有疲惫。然而,当我们沉浸在奶茶带来的甜蜜与满足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悄然浮现——
9月4日,一份来自环保组织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的报告《解锁奶茶新绿意:中国奶茶行业减塑路径研究》如同一记警钟,敲响了我们对新茶饮行业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报告显示,这庞大的茶饮消费量背后,隐藏着约43.04万吨塑料垃圾的产生,相当于北京这样超大城市约4个月的塑料生活垃圾量,或是一个合肥这样的大型城市一整年的塑料垃圾总和。这些数据,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原来我们手中的那杯奶茶,竟如此“沉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塑料垃圾大多未能得到有效回收。现有的回收体系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塑料废弃物时显得力不从心,许多塑料垃圾最终只能被填埋或焚烧,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可能对土壤、水源造成长期污染。而随着“新限塑令”的逐步推进,外卖餐饮行业作为减塑的重点领域之一,其面临的挑战尤为艰巨。新茶饮行业作为外卖餐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塑行动更是刻不容缓。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报告为新茶饮行业未来五年的减塑路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通过源头减量球王会平台、重复使用、谨慎使用替代材料以及驱动回收四大策略,实现行业的绿色转型。
精致的茶饮包装虽能吸引眼球,但也无形中增加了塑料垃圾的产生。报告指出,一杯茶饮的包装最多可达12件,其中非必要包装占比超过30%。因此,减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浪费,采用轻量化设计,去除不必要的包装和配件,成为减塑的第一步。这不仅能减轻环境负担,还能为企业节省成本,实现双赢。
自带杯的兴起为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在新茶饮行业,这一做法的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报告建议,企业应积极推广自带杯优惠活动,并探索循环杯模式。循环杯由专业公司运营,消费者可以在不同门店间使用并归还,经消毒后再次使用。这一模式在巴黎奥运会及新加坡、中国等地已有成功实践球王会注册,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为了替代传统塑料,许多企业开始尝试使用纸质、生物基等非石油基材料。然而,这些替代材料并非完美无缺。它们需要特定的降解条件,且在当前垃圾分类体系下难以得到妥善处理。此外,替代材料在生产、制造、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环境问题。因此,企业在选择替代材料时,需全面考量其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确保减塑效果的最大化。
对于不可避免的塑料垃圾,报告强调应通过采用易回收设计、完善回收流程等措施来推动回收。企业可以与回收企业合作,建立便捷的回收渠道,提高回收率。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回收体系的支持力度,共同推动塑料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新茶饮行业的减塑之路虽长且艰,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作为消费者,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都在为地球的未来投票。选择自带杯、支持循环杯、参与回收活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汇聚起来就是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的强大力量。同时,企业作为减塑行动的主体,更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引领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如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无废城市项目官员李晨阳所言:“奶茶不必与‘一次性’。在消费者参与下,绿色转型将为新茶饮带来新的潮流与机遇。”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地球减负,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