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食管理关系广大学生饮食安全和健康成长,关系国家的人口素质、发展水平和民族未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提高校园餐食管理和中小学生营养水平,特别是对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出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6月22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座谈。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做好校园营养餐工作 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今年4月,韩启德率九三学社中央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调研组,赴云南、宁夏就改进校园餐食管理工作实地调研。调研组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显著,学生受益,百姓欢迎。一是改善了学生营养健康状况,二是促进了教育公平,三是推动了教育扶贫,四是对试点地区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但目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营养餐补助范围限定为乡镇,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行政规划变更为县城后就不再享受补助;目前4块钱的补助标准没有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营养改善计划存在“挤出效应”,一些本应由家长承担的伙食费不再承担;学生营养膳食知识缺乏等。为此,建议:
一、适时进行政策调整。中央有关部门应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实际情况,将现有国家试点地区县城义务教育学校纳入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使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营养改善计划;指导各地建立地方财政分担机制,解决食堂从业人员待遇和食堂运行经费保障困难问题;建立学生膳食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二、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落实地方主体责任,提高日常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好实名制信息管理,核实核准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学生人数。
三、加强宣传教育。制订宣传方案,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在开展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加大对学生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营养教育。
四、加强监督检查。加大营养改善计划督导力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对营养改善计划供餐管理、食堂建设、资金使用管理、信息公开公示和学生营养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督,督促各地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打造成民生工程、放心工程、阳光工程。
学生营养餐对于改善中小学生的营养,提高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推广校园营养餐,中小学生体质得到明显的提升。然而,学生营养餐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距“吃好”、“科学营养”还有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有:一是学生营养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学生及家长营养知识匮乏,三是学生营养标准规范缺失。为此,建议:
一、制定学生营养标准。在《国家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层面的学生营养标准,鼓励并指导各省市建立地方性的学生营养标准;推广贵州、重庆等地制定学生营养食谱的做法,指导各地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体发育的营养需求,结合当地饮食资源和饮食习惯,开发一批成本合理、科学营养的菜谱指导目录。
二、加强学生营养综合干预。强化学生营养监测评估,建立教育、卫生部门联动机制,健全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评估体系,通过体检、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动态跟踪监测学生营养状况,强化学生营养综合干预,特别是对肥胖、营养不良等学生群体实施精细化综合干预。
三、切实加强营养知识全民教育。一是研究制定中小学营养知识教育纲要,指导各地编写相应教材;二是加强营养知识宣传阵地建设。调研了解,学生及家长实际获得营养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公众媒体,其中广播电视占比83.4%,为此,应尽快建设科学性、权威性较强的营养知识普及平台,培养全民科学的营养观念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城市中小学基本上是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解决师生用餐问题。具体方式是:没有餐厅的学校由餐饮公司集中配送盒饭,学生在教室就餐,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负责管理;有餐厅的学校,采取托管的方式(不同于承包)解决就餐问题,即将学校餐厅委托有资质的餐饮公司管理,餐饮公司按照就餐人次和就餐标准收费,学校负责对餐饮公司进行监督。
农村学校餐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饭菜品种和质量问题,由此造成农村学校一些学生吃零食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不合格食品在农村学生中有较大的消费市场。
学校(尤其是中小学)饮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学校餐饮应是微利甚至无利的服务行业,重在提供就业岗位,而不是获利。
学校餐厅也应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首先,学校餐厅应当是多功能的,但根据目前有关规定还不允许学校这样做;其次,学校餐厅也是提供劳动锻炼的场所。这不仅是为了解决部分学生的生活问题,也是为了在全体学生中倡导劳动光荣、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这是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工作能力、服务意识和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学校标准化建设中要求新建学校一定要有餐厅,由于历史原因取消餐厅的学校要重新建设,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特殊性,对餐厅多功能性作出明确规定。
二、学校餐饮是一个特殊服务行业,国家应针对这一特殊行业,制定相应行业标准和法规,规范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三、在中小学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小学以精神鼓励为主,中学开展勤工俭学探索。要针对学校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法规,确保学校开展此类活动的合法性。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个好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浪费、挪用和闲置的情况。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食堂临聘人员工资及养老保险,学校和县级财政无法解决,只能挤占学生伙食费;二是食堂运营和基础设施改善,转嫁于学生餐食中;三是参与餐食管理的教师的补贴,从学生餐食费用中发放;四是集中配送、定点采购成本高于市场均价。
一、针对营养课间餐,建议在省级层面开展招投标,统一确定5~10家有实力的营养课间餐供应商。各县分别选择其中一家,供餐协议一年一签。这样质量有保证,服务跟上来,价格会下降,从而让吃到学生嘴里的营养最大化。同时,应根据各地实际,科学制定营养膳食计划,不必一律蛋奶,还应兼配学生爱吃的各类特色副食,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二、由各省级财政统筹解决学校食堂用工编制问题,或者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外聘人力服务。中央有关部门应督促省市级财政落实配套资金,将各辖区内学生食堂临聘人员工资和社会保险、设备添置、维护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或给予财政补贴。地方在实施大宗商品招投标过程中,应选定多家定点配送单位,控制配送价格不得高于市场均价,形成良性竞争,避免垄断经营带来利益输送。
三、针对结余资金闲置问题,建议有针对性地用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食堂危房改造和陈旧设施设备的更新。中央财政可继续安排学校食堂建设专项资金,力争再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对尚未达标的中西部乡镇中心完小及以上的农村学校食堂的标准化改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董小平: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资金投入和安全使用、食品安全和营养要素配伍、餐食制备和饮食习惯、部门协同和社会参与。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地理、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异同。根据教育部的介绍,计划整体运行良好,未出现重大的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问题。但此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民生工程的宣传工作略显薄弱。对此,建议:
一、开展多形式的成效宣传活动。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聘请专业队伍制作记录或科教片,系统地介绍计划的产生、实施、成效和对中华民族长远的影响。让曾经受益和正在受益的孩子们和家长,每日为孩子提供餐饮的食堂工作人员,基层落实计划的老师和干部们走上前台,以多种方式发出心声,说出感想。同时,营养专业队伍、教育专业队伍也可配合开展相关的科学普及和科学促进活动。
二、积极开展营养改善机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计划的实施涉及政策制定、行政管理、资金管理和使用、食品安全、营养要素配伍、儿童生理和心理指标改善、学习能力和成绩影响、教师负担和心理改变、家庭负担影响和改善、社会效应等诸多方面,产生出了大量的数据。建议设立专项研究计划,开展严谨的科学研究,获得更为详尽可信的科学数据和结论,并以科学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形式在国内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为计划的进一步实施、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卫: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评价体系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5年来,成效明显。同时,由于缺乏连续不间断的监测评价,很多地方拿不出定量数据分析,因此对于计划执行的实际成效,还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为了提高计划的实施实效,促进农村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体质增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持续、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对此,建议:
一、着眼于制度建设。建议建立一个持续、科学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监测评价体系,形成监测评估、数据研究和信息发布使用的整套制度,为完善营养改善计划政策,优化政府、社会、学校等各种资源配置和补好管理短板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借鉴相关国际组织的监测工具,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一套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其总体框架应包含餐食营养模块、学生体质模块和相关影响因素模块。
三、建立监测中心。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回答营养餐改善计划实施后,学生营养和体质处于怎样的水平?农村地区的学生营养健康体质,跟城市的学生营养健康体质比较,到底处在怎样的水平?投入水平与学生营养、体质状况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张雪:以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为契机加强对学生立德树人的教育
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是一项功德性事业,要将其深入扎实推进。我们在关注孩子们吃饱吃好、科学膳食基础上,还应以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为抓手、为载体,与立德树人、加强对孩子们的教育紧密结合。
营养餐改善计划实施五年来,成绩显著,但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家长和孩子认为是本应该得到的国家资助,家长并没有身体力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一些孩子不懂得珍惜,等等。虽然只是局部问题,但应当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一、教育部应当对各有关省市及地方教育部门提出要求,结合营养餐改善计划实施,普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的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二、中西部各有关省市及教育部门认真实施,创新形式,落实学校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可通过主题班会、队会、开办家长学校等方式,注重培育学生的情商,并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编写学生餐科普教材、绘本和公益广告,不断探索情境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载体,增强教育实效。
三、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开辟小农场(小牧场),开展“食育+劳育”实践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四、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适时总结好的省市和学校的做法,采用现场观摩、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推广可示范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强督促检查,将教育的软指标变成硬约束,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引入学生营养餐管理,同时运用“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有利于厘清政府、学校、供餐企业各自的行为边界及权限,破解政府、学校无限责任的现状,有利于学生营养餐管理的公开透明,对政府依法监管、社会依法监督学生营养餐具有重要作用。对此,建议:
一、建立学生营养餐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加强政府执法监管、社会依法监督。法律法规要明确列出禁止进入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类别和企业清单,明确学校食堂禁止经营的食品种类和加工方法,明确学生餐营养不得低于最低标准,明确食堂从业人员配置的最低比例,明确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校不得以学生营养餐作为收入手段等。政府执法监管和社会依法监督双管齐下,杜绝垄断和暗箱操作,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共治局面。
二、建立学生营养餐安全信用档案和管理约谈档案。对提供学生营养餐的所有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列出监管事项清单,公开、严格执法监督,并定期向社会公开监管信息,建立标准化监督程序和规范;建立常态化学生营养餐服务企业约谈制度,建立约谈档案;建立学生营养餐服务企业排除机制,凡严重失信、违反法律法规受过处罚或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企业,不得再涉足任何与学生营养餐服务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学生营养餐紧急情况应急处理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的行为责任边界及相应权限,建立“政府履行职责、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依法监管”的学生营养餐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稳步推进中小学营养餐创新管理和现代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标准物质与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肖新月:提高校园食堂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
在九三学社中央组织的对云南、宁夏、江西、福建、贵州等地的情况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缺口大、随意性强,待遇低,管理难。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中小学的食堂从业人员严重不足,流动性更大,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相关培训。二是校餐管理人员多为兼职,甚至今年你管、明年他管。并且,县级和乡镇中心校食堂财务人员严重不足,基本是教师兼任,多不具备财务专业知识,使改进校餐管理更加困难。三是中央和省里要求“食堂从业人员与就餐学生之比不低于1:100的比例足额配齐球王会注册,食堂从业人员工资、社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不挤占学校公共经费和营养改善补助金”,但是基层很难做到,尤其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有些学校将营养餐补贴与其他资金一并混入学校总经费中支出。为此,建议:
一、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出台补充政策,要求应根据学校学生就餐规模,做好定岗、定责、定薪工作,合理配置专兼职人员。既要规定聘用一定数量的餐食制作工人,还要明确必须配备1个专职食堂管理人员。对于千人以上的学校,应按照不相容岗位,分设采购、加工、保管、会计、出纳、食品安全管理等工作岗位。
二、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分担从业人员工资补贴保障机制,由国家负责按最低工资标准给贫困地区核拨食堂从业人员工资,由地方财政负责解决五险、培训费用以及增补的薪酬。明确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待遇的标准与等级,尤其是厨师,让食堂从业人员招得来,留得住,好管理。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以来,成效明显。但不少地方政府和学校表示,仍然有很大困难,主要是作为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的县级政府财力有限,资金缺口大,许多学校餐食硬件软件建设欠债多;一些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本已很重,校长、教师还要为餐食分心出力,压力更大。总之,很多地方政府和学校担心后续工作难以持续。
现有的实施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以行政指令的方式,通过政府部门和学校加以推进落实。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力度大,短时间内推进落实见效快,但难以持久;行政手段层层下达指令,难免一刀切,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缺乏针对性,效果有限。为此,建议:
三、创造一定条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实施计划,如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确定合适的企业参与学校的供餐;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和评估,按照相关法规政策,组织包括社会在内的各方对供餐企业或单位进行检查监督。
四、把原先政府为实施营养计划而增加的投入,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补贴给企业或社会组织。对于社会供餐企业,政府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在场地租金、水电费用、税收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和补贴。
五、政府牵头建立公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供餐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规范性和透明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并便于各方监督。
我集团旗下有供应香港学童午膳餐盒的企业,结合香港实际,对内地校园餐食管理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严格管理供应商,香港的膳食供应商必须持有卫生署发出的“食物制造牌”,卫生署定期派人到厂房检查,以核实膳食供货商厂房的卫生情况,如有违规,轻则扣分,重则停牌;供应商需考取独立检测机构发出的ISO22000及HACCP资格;确保学生膳食供应整个程序,包括:采购、生产、包装、危机处理、关键控制点、客户意见及投诉处理等情况,都能受到有效保障。
二、为确保餐盒安全,膳食供应商每天会保留所有餐盒样本,学校出现疑似食品事故,可实时将样本化验检测,追查来源;同时,定期对餐盒送样检测,以了解各项食品安全指标。
三、卫生署会监督膳食供货商,每年最少有两次会议,讨论供货商在生产或学校洽商时遇到的问题,收集意见后会向教育局反映。卫生署还会每年组织多次活动,以便膳食供应商及学校教职员认识到餐食的营养搭配。
二、国家相关部门研究食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下,食品标准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食品更好更快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城市学生的营养餐有些富养,肉类特别是鸡肉的摄入过多;农村的营养餐在营养和安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为此,建议:
一、营养餐搭配要科学合理。增强学生体质,让孩子们吃得健康,就应该有营养餐的健康标准。科学界定营养餐。不能认为只有大鱼大肉才是营养丰富。要坚持荤素搭配,甚至在特殊地区及一定环境下要提供特定营养元素的补充,防止地域性疾病的发生,连续吃鸡肉,或者大肉,或者全素菜都是不科学的。营养餐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身体发育需要,同时要适合孩子们的口味和当地的饮食习惯,让孩子愿意吃喜欢吃,只有吃进去营养才能被吸收,才能转换成体能。
二、饮食安全无小事,必须提高餐食的管理水平。从对营养餐的重视程度、管理能力和水平看,农村地区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把住从业人员入口关,对炊事员及食堂人员的身份,健康情况,从业经历,是否有不良记录等情况必须了如指掌;对已上岗的从业人员加强管理,上岗前后必须严格培训,提高品德修养,强化责任意识。强化程序管理:食材购买渠道正规,索证索票,可追溯,并公开采购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杜绝陈化粮,过期肉制品,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地沟油,假冒伪劣调料等流向校园餐桌。操作流程规范,粗细加工,生熟分开,食品留样48小时备查。
总之,保障学生吃得营养、吃得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饮食安全无小事,一切与学生饮食相关的工作,必须做到细之又细,严之又严。
当前营养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投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仍然不能满足餐食本身及餐食管理服务带来的成本及不断提高的需求;管理的规范化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因营养师的缺乏,对营养餐的质、量、结构的专业化指导和安全质量监控不够;以及对营养餐改善学生健康的效果缺乏科学证据。因此建议加强营养专业人员培养,正式在高校建立“营养师”专业。
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引导合理膳食、对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等重点建设目标,应该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包括营养餐提供、监管和营养教育,也把“营养教育”作为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我国中小学生每5000人就至少需要配备一名营养师。
2017年我国已与国际接轨开始注册营养师从业资格认证,并根据国际惯例,要求注册营养师的认证必须经过系统规范的大学专业教育。具体建议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分类为“营养师+”,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可设在有条件的公共卫生学院,由营养学专业牵头多学科设计我国的营养师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全学程所修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在一定通识教育之外,以医学基础、临床医学、营养学、教育学、传播学、健康管理等为主,最后一年实习,总学分不少于200。
四、专业培养目标及预期岗位:学校营养教育师资;社区营养与慢病管理;临床营养科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干预及慢病防治;健康管理。
五、从业资格认证及保持:获得学士学位后,申请“注册营养师”资格认证,并按要求完成后期的继续教育,保持资格。
目前,从监管角度看,影响校园餐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主体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二是基层监管力量不足,检测手段相对滞后;三是食堂管理不规范,一些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对此,建议:
一、明确责任主体。形成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卫计、食药监、工商、物价等职能部门配合,学生和家长等社会监督为补充,学校负责日常管理的“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职能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实现监管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封堵问题食品。学校实行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签订责任书,对日常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确保食堂餐饮食品安全。
二、加强对校园餐食安全监管工作的保障力度。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高对校园餐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将其列入工作计划,适当予以政策投入和人员设备支持,设立校园餐食安全专项执法和监测经费、餐食安全案件举报奖励专项资金等,切实保障监管工作有效开展。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由学生、家长、学校三方构成校园餐食监管委员会,每月在网站公示运行情况。
三、进一步加强校园餐食安全的规范化管理。学校食堂要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人员培训、留样管理、建立工作日志、完善统计台账、餐饮具清洗消毒等制度,重点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政府职能部门要将校园周边餐饮服务经营者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严查无证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及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督促校园周边餐饮服务经营者健全并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我带着“如何加强校园餐食管理”的问题,到云南、四川的部分学校,对校园食堂安全监管进行了实地调研。总体上来看,校园食品安全已引起各方重视,餐食监管日趋完善。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校园学生食堂分布广,管理环节多,现行监管模式不健全;二是仍有部分校园食堂采取承包、转包的经营方式,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有在食材采购环节以次充好、在操作环节偷工减料的现象;三是传统餐食监管模式缺乏实时监管手段;四是传统校园食堂食品安全依托学校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个人品德作保,“权利寻租”漏洞难填。为此,建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互联网+学生食堂安全”的综合管理云平台,将涉及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的一揽子问题,纳入全链条全要素统一监管。
一、建立监管系统,确保阳光透明。建立取证和溯源系统,对食材采购、入库、制作等环节,统一相关标准并进行全要素影像取证,确保食堂处于实时监控状态;建立资金管理电子台账系统,让每一笔资金来有缘由、去知流向,堵死“权利寻租”缺口;建立电子营养师系统,对学生营养摄取实行科学管理,确保学生吃得安全、营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完善平台功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对学校食堂运营基础数据加以收集整理,生成数据报表和运营分析,规范推进信息发布、预警预测、监督曝光等工作,切实提升学校食堂监管水平。
三、打破监管壁垒,推动共建共治。校园学生食堂的建设和管理,涉及教育、食药监、工商等多个部门,单一部门主导的平台建设,往往难以满足不同监管部门的要求。要打破政府部门间的监管壁垒,将不同部门的监管要求与平台建设相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互认,推动学生食堂安全监管共建共治。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马德秀:实事求是调整政策 持续造福困难学生
2012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最贫困地区、最贫困人口做起,短短5年3600多万学生受益。通过调研发现,营养改善计划的深入实施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今天在中央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新形势下,建议从实际出发,对政策略加调整。
一是扩面。目前,计划覆盖范围特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读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不含县城。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非农业区别,农村学生有的因撤点并校划入县城就读,有的随父母进城务工到县城上学,有的农村学校因城区扩容变为县城学校,学生成了城市户口。农村学生一旦进城就读,就不再享受补助。现行政策没有考虑到农村孩子进城后仍属于特困家庭,建议将计划实施范围扩展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城义务教育学校。
二是动态调整,分类补助。中央财政每生每天补助4元,实现了吃饱的目标。如何从吃饱到吃好,吃得营养均衡、健康卫生,理应提上议事日程球王会平台。考虑物价波动的现实和营养改善的需求,应明确营养改善计划是做加法,逐步实现4+X供餐标准。一方面,对大部分学生宣传营养补助不等于免费午餐,要保证孩子餐食营养,家长应有义务承担孩子餐费;另一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生,对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人员、经济困难残疾家庭子女等特困生,免除家庭支出,由中央财政补足4+X,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逐步达到营养餐标准。
三是待遇保障。目前,食堂从业人员的工资由县财政负担,水电煤等费用由试点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建议政策调整为县财政为主,省、市分担,确保4元补助真正吃到学生嘴里。
我国自2011年起实行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约3600万,是一项饱肚子、暖人心、有远见的民心工程。但还应看到,我国中小学校园餐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学生营养餐管理工作,学校没有专业教师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学校食堂工勤人员薪酬没有来源保障,厨师培训缺乏硬性要求,社会餐饮企业进入学校食堂门槛不规范;二是学校食堂建设改造、厨具配备更新、水电煤气消耗等,存在资金筹措与监管问题,伙食费不能全部用于学生餐食;三是营养教育无法落实,营养意识薄弱,营养信息混乱;校园营养环境无法保障,食品广告及学校周边售卖的食品良莠不齐,严重危害学生健康。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立法对学生营养标准、学校营养餐供应与管理进行规范与约束,导致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职责不清、措施不力。
全世界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实施学校供餐计划,以立法来保证学生营养改善政策的长期执行。建议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启动学生营养就餐立法工作,尽快列入我国法规建设的议事日程,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促成尽早颁布实施。
三、法规条例包括:国家宏观指导职责、政府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属地管理职责;学生餐营养指南和行业标准;生产供应企业责任清单、信息公开发布清单;学生就餐食堂负面清单等。
四、从田间到餐桌,从种植养殖到厨余垃圾回收,对涉及学生餐采购、供应、加工、制作、储运全过程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安全,均作出具体、严格、可操作、无歧义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1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卫计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14个部门,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开展的工作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定制度,推动规范科学管理;二是提标准,加大资金投入;三是建食堂,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四是抓监管,坚守食品、资金安全底线;五是促公开,打造阳光工程;六是扩范围,推进贫困县全覆盖。
营养改善计划覆盖面广,涉及环节多、链条长,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试点地区学生上学饿肚子、吃凉饭现象虽基本消除,但吃得好、吃得营养均衡,严格来说还没有完全做到;二是一些试点地区食堂硬件条件不足,工作人员配备达不到规定标准,食堂供餐比例还不高,且食堂从业人员营养膳食知识缺乏,营养配餐能力不足;三是少数地区存在“挤出效应”,营养改善计划本应是在家长缴费基础上“做加法”,但一些家长和媒体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免费午餐,变成了完全由政府负担。
一、确保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督促相关省份切实履行营养改善计划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协议书,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确保到2017年秋季开学实现全覆盖目标。
二、进一步提高食堂供餐比例。督促各地统筹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和资金,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齐备、卫生达标的学校食堂,按规定配备食堂工作人员,满足学生吃正餐需求。
三、强化信息公开和监督评估。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营养改善计划信息公开公示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督导评估,督促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提高规范管理水平。
四、加强营养教育。指导各地加大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试点县和学校营养配餐能力。加强教师、家长和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自2011年秋季学期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营养改善计划有序推进。一是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计划顺利实施。2011-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000多亿元。二是支持食堂建设,积极改善就餐条件。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00亿元,支持试点地区加强学校食堂建设。各地也积极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支持学校食堂建设,学生就餐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实行食堂供餐的学校已达到71%,国家试点地区占77%。三是强化制度建设,严格资金使用管理。会同教育部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各地也出台了资金管理细则,建立公开公示制度,确保经费使用管理有章可循。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还存在基础工作不扎实、预算执行不到位、食堂建设缓慢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一是突出精准扶贫,鼓励各地扩大营养改善计划地方试点范围,2017年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贫县全覆盖。二是注重统筹协调,指导各省份因地制宜,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资金,安排必要的食堂建设资金,保障学校就餐条件。三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营养改善计划会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效。
一、将其列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正在制定《国民营养计划》,并且已经广泛征求了有关部委的意见,即将印发,计划中提出了加强学生营养工作的政策措施。下一步,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学生人群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管理。
二、加强校园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对学生供餐和学校周边食品安全风险,以及学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重点监测,相关的监测结果将及时通报教育部和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同时,颁布了《学生营养餐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的卫生管理规定》。
三、关于组织制定相关标准。正在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学生餐营养操作指南》,涉及到对学生餐食原料购买、储存、烹调、运输、分餐以及宣传教育的活动,对影响学生餐营养供给的主要环节做了具体规定。这项工作预计在2017年底前可以完成。
四、关于学生营养改善行动。除了配合教育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还于2016年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特别针对儿童青少年的膳食指导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做了“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这个可视化图形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简单的平衡膳食的相关知识。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各位委员、专家所提的意见建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包括马上要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继续加强校园餐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标准制定工作,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自觉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委员们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对我们下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很有意义。例如,对学校食堂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作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等。
一是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贯彻落实习总关于促进餐饮业提高安全质量的指示精神,会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学校餐饮安全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校餐饮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学校的主体责任、教育部门的管理责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共同做好学校餐饮安全管理。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食品监管能力建设,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基层监管能力。